世界视讯!【动物界全系列】金蛛总科—长脚蛛科(上):肖蛸

来源:麟剑的人类史 2023-03-28 07:00:15

金蛛总科—长脚蛛科(上):肖蛸

真核生物域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动物界

真后生动物亚界

蜕皮动物总门

节肢动物门

螯肢亚门

蛛形纲(蜘蛛纲)

蜘蛛目

新蛛亚目

金蛛总科(圆蛛总科)

长脚蛛科(肖蛸科)

长脚蛛科(学名:Tetragnathidae),又名肖蛸科或肖峭科,是蜘蛛目新蛛亚目一个蜘蛛的科,由Antoní d Menge于1866年描述。

1.形态特征

本科物种有一具拉长了的身体、腿及螯肢,所结的蜘蛛网都是空心圆网,其网经长呈水平或稍微倾斜。部分物种通常可在近水的长长植被里发现。蜘蛛体长雌性约9~13毫米,雄性约7~8毫米。与多半蜘蛛相同,属于本科物种皆有八单眼。

2.锯螯蛛属

锯螯蛛属(学名:Dyschiriognatha)为肖蛸科的一属动物。

(1)栉齿锯螯蛛

栉齿锯螯蛛(学名:Dyschiriognathadentata)为肖蛸科锯螯蛛属的动物。

①形态特征

体长2.4毫米。头胸部背甲棕褐色,呈菱形,长大于宽,中央光滑,两侧有凹点,每一凹点上长1毛。头部隆起,颈沟、放射沟黑褐色,中窝似圆形,额高为前中眼直径的2.5倍。前眼列后曲,后眼列端直,前、后侧眼基部相连,各中眼大予侧眼,中眼区呈梯形,长大于宽,前边大于后边。螯肢粗而短,前齿堤3齿,后齿堤4齿,螯爪腹缘有爪突。颚叶向内倾斜,内侧缘具毛丛,基部棕色,端部淡黄色。胸板暗棕色,一密布小凹点,每凹点上有1根长毛,胸板在第Ⅲ、Ⅲ步足基节之间与背甲相连接,第Ⅳ步足基节后缘有一窄条,也与背甲相连。触肢步足淡黄色,肢步足各节末端色深无刺。足式:1、2、4、3。腹部卵圆形,灰白色,前半端有一似“8”形大黑斑,后半部两侧各有一近似圆形黑斑。其余部位及两侧散生许多银白色小斑。腹面灰棕色,自书肺毛纺器间有一黑色宽纵斑。外雌器外形与内构呈圆球形。

雄蛛体长2毫米。体形、体色和斑纹与雌蛛相同。前、后齿堤均3齿。螯爪腹面中央处有一齿状突起。触肢器上引导器前端有6—7个栉齿成1排。

②分布

在中国大陆,分布于四川、广东等地,主要栖息于稻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。

(2)四斑锯螯蛛

四斑锯螯蛛(学名:Dyschiriognathaquadrimaculata)为肖蛸科锯螯蛛属的动物。

①形态特征

雌蛛:体长2.50—4.00毫米。背甲梭形,红褐色,正中央有一较浓的棕褐色三角形斑纹,两侧黄褐色,边缘深褐色,整个背甲散有小凹形粗点,以中央部位为最多。前眼列后曲,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;后眼列平直,各眼间距相等。中眼域长、宽约等,后边略大于前边。前后侧眼基部紧靠。螯肢红褐色,前齿堤具3齿,螯爪基部的一端无齿,约在近爪基1/3处开始有3齿;后齿堤4齿,第一齿位于离爪基一段距离处,再隔一段距离,连续有3齿,其最后一齿并列前齿堤倒数第一、二齿之间。背甲与胸板在步足基节间相连。步足淡褐色,腿节不具刺,跗节末端无爪。腹部椭圆形,背面灰褐色,有4个灰褐色圆斑(此圆斑有的个体不明显),腹背两侧,有银色光泽的鳞斑,此斑亦可扩大到腹背中央。腹部腹面灰褐色。

雄蛛:体长2—3毫米。螯肢短予头胸部,螯爪基部无突起。前齿堤有3齿,近爪基部的一端有一大的齿状针刺,其尖端可分叉;后齿堤4齿,第一齿最大,位于近螯基处,其它3齿小,最后一小齿并列于前齿倒数第一、二齿之间。触肢器的插入器尖端向内弯曲,引导器末端钝圆,呈螺旋状。

②生物学特性

此蛛为不结网的游猎型蜘蛛。寄主昆虫为棉蚜、叶蝉、蓟马、棉铃虫,寄主危害作物有水稻、棉花等。

③种群分布

主要分布于辽宁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山东、台湾、四川、广东等。

(3)柔弱锯螯蛛

柔弱锯螯蛛(学名:Dyschiriognathatenera)为肖蛸科锯螯蛛属的动物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。

①形态特征

体长3-5毫米。背甲菱形,呈紫红色,中部有“V”形斑纹,后端与两侧黑红色。头部隆起,颈沟明显。螯肢短于头胸部,呈暗紫红色。前齿堤3齿。第一齿位于螯肢基部不远的部位,隔一段距离为第二、三齿;后齿堤4齿,第一齿位于近爪基部一端,隔一段距离为第二齿,最后一齿并列子前齿倒数第1-2齿之间。胸板紫红色。步足淡黄色,关节部分色较深。腹部卵圆形,背面两侧有银斑,中央为灰黑色,前缘两侧各有一条长形黑斑。在中后部两侧有2对弧形黑斑。腹部腹面黑灰色。纺器两侧有椭圆斑。

②分布

分布于日本、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、吉林、内蒙、山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广东、陕西等地,主要栖息于喜湿。

3.肖蛸属

肖蛸属(学名:Tetragnatha),也称长脚蛛属,为肖蛸科的一属动物。全世界约100余种,寒、温、热带均有,在中国广泛分布。

(1)生活习性

体多细长,腹部多呈长圆筒形;步足细长多刺,腿节上有1列听毛。8眼排成两列。螯肢长,前、后齿堤各有一行发达的齿。生活在水田或苇塘的植株上。结水平或垂直的圆网,肖蛸停留在网中央,或在网旁的植株上。

(2)圆尾肖峭

圆尾肖峭(学名:Tetragnathavermiformis)为肖峭科肖峭属的动物。

①形态特征

体长6—9毫米。背甲淡黄色或褐色,中窝前方有时可见一“V”形暗色纹,中窝两侧有圆括弧形黑褐缘:前眼列微前曲,且长于后眼列;后眼列后曲;中眼域近梯形,两侧眼远离。螫肢粗短,为头胸部长度的一半。前齿堤5—7齿;后齿堤6—7齿,最后一齿位于前齿堤倒数第2—3齿之间。步足黄褐色,有浓褐色短刺。腹部长卵形,后端卵圆(因此而得名),呈黄绿色,密布银白色斑纹,腹部腹面中央黑灰色,两侧有一条粗福色带纹直达纺器之前。纺器前方附近有一大一小长椭圆形银斑。

a.雄蛛

体长6—8毫米。螯肢与头胸部几等长,螯爪较长,近基部的一端背面外侧有一刺突,顶端不分叉,背面另有2齿。前齿堤有5齿;后齿堤在爪基有一隆起及2个三角形齿,另有5一6个齿,最后一小齿列于前齿堤倒数第2—3齿之间。触肢器的插入器顶端尖,引导器向内弯曲。

b.卵袋

黄白色或淡土黄色,圆形,表面粘有疏松蛛丝。直径一般4—5毫米,最大7毫米。每个卵袋有卵50一80粒。

c.幼蛛

幼蛛共蜕皮6—7次,有7—8个龄期。

一龄:体长0.85毫米,头胸部长0.35毫米,腹部长0.50毫米,4对步足长度依次是:0.70、0.65、0.60和0.70毫米。体淡黄色。眼列模糊不清。背甲梨形,边缘色稍深。腹部近圆形,背面观不见腹柄,腹部包—透明薄膜。在卵袋内。

二龄;体长0.97毫米,眼域宽0.20。毫米,头胸部长0.45毫米,背甲长0.21毫米,腹部长0.52毫米,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:1.30、1.10、0.80和1.00毫米。8眼呈黑色,眼域占头部的1/3,两眼列几乎同大。背甲土黄色,边缘色深。腹部近圆形,背面有粉白色斑纹,末端褐色,腹部腹面土红色,纺器突出。

三龄:体长2.23毫米,眼域宽0.26毫米,头胸部长0.90毫米,背甲长0.39毫米,腹部长1.40毫米,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:3.58、2.58、2.11和2.47毫米。眼域占头部的1/4,两眼列均后曲。头胸部长梨形,淡红色。颈沟、放射沟明显。腹部长楔形,黄褐色,密布白色斑点,中央有一条纵纹,并向两侧分支。

四龄:体长0.70毫米,眼域宽0.43毫米,头胸部长1.48毫米,背甲长1.03毫米,腹部长2.22毫米,4对步足长度依次是:6.53、4.97、2.73和4.30毫米。眼域占头宽的1/5。前眼列微后曲,后眼列强后曲。背甲长梨形,土黄色,前额平直,后端有两纵白条。腹部长椭圆形,土黄色,腹背和腹面密集银色斑块,背中央有一“丰”形褐纹。

五龄:体长5.43毫米,眼域宽0.64毫米,头胸部长1.87毫米,背甲长1.15毫米,腹部长3.56毫米,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11.50、9.93、5.03和7.80毫米。除前中眼较小外,其它6眼同大,前眼列平直;后列眼后曲。背甲土黄色。雄蛛螯肢与头胸部长相等。腹末有4个黑点,中央纵纹分支。生殖厣处黑褐色。

六龄:体长6.88毫米,眼域宽0.64毫米,头胸部长2.90毫米,背甲长1.29毫米,腹部长4.02毫米,4对步足的长度依次是:16.87、13.00、7.00和10.30毫米。后眼列显着后曲。放射沟和颈沟色深。雄蛛触肢末端膨大。腹部土黄色,中央有粉色密集小点,沿中央纵纹向两侧平行分支向下两侧辐射,腹末较圆。雌蛛生殖厣可见。

②栖息环境

生活在稻田、棉田、茶园、近水边植物以及竹林中。寄主昆虫为叶蝉、小造桥虫、棉铃虫,寄主危害作物有棉花等。

③生活习性

a.习性

圆尾肖蛸在棉田内结大型水平圆网(主要在棉株之间),以网捕食鳞翅目、同翅目和双翅目棉虫,网的直径随个体大小的差异和龄期的不同而异。二龄幼蛛网的直径在5厘米左右,成蛛和亚成蛛结网的直径在30厘米左右。

b.历期

各代历期:圆尾肖蛸幼蛛大多数共蜕皮6次有7个龄期,亦有6个龄期和8个龄期。完成一个世代及各龄幼蛛的历期,均随着不同代次而有差异:越冬代的历期最长,约为200天;第一代平均52.64天;第二代平均52.67天;第三代45.85天。雌蛛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时间比雄蛛要长。温度对历期的影响:在20一35℃温区内,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。各恒温条件下的平均历期:20℃为雌蛛85.50天,雄蛛73.45天;23℃雌蛛56.50天,雄蛛46.57天;26℃雌蛛48.33天,雄蛛42.67天;29℃,雌蛛43.14天,雄蛛34.40天;32℃,雌蛛41.75天,雄蛛32.17天;35℃,雌蛛33.33天,雄蛛28.40天。食物对历期的影响:不同食物对幼蛛发育历期亦有较大影响:圆尾肖蛸的幼蛛单喂蚜虫,则不能完成正常发育而死亡;不同食物饲养其2一6龄幼蛛的平均历期是:单喂果蝇为37.50天;喂厩蝇24.80天;喂蚊子为28.70天,果蝇和厩蝇混合喂为30.40天;蚜虫和厩混合喂为37.10天;蚜虫、果蝇和溉蝇混合喂33.70天。

c.幼蛛成活率

圆尾肖蛸幼蛛发育到成蛛的过程中,由于多种因素造成死亡。根据我们试验,幼蛛德成活率与食物关系密切:单喂蚜虫存活率为0。以蚊子作食物为85%;厩蝇作食物为88%。在混合饲料中若加入蚜虫,其存活率就显着下降,如果蝇和蚜虫混合,其存活率仅有14%;饲料中若加入厩蝇则能显着提高其成活率,如单喂果蝇,幼蛛成活率54%,若加入厩蝇,其成活率提高到82%。

d.年生活史

圆尾肖蛸在湖北省武汉市于11月上、中旬以第三代幼蛛在杂草和冬播作物田内越冬,翌年3月上旬越冬幼蛛开始活动,4月中、下旬发育成熟开始产卵,一年可完成三个世代。

e.繁殖交配与护卵

交配在网上进行。雌雄蛛有多次交配习性,但交配一次终生可产受精卵。根据我们试验,交配次数的多少对产卵和孵化率没有明显的影响。圆尾肖蛛雌蛛护卵习性很强,特别是卵放初期,几乎只要有卵袋就有雌蛛守护。往往一个卵袋还未孵化,又在原卵袋旁产下另一个卵袋,一头雌蛛可守2一3个卵袋。护卵时,雌蛛前两对足伸向前方,后两对伸向后方,整个身体呈一条直线形。护卵时,有时整个身体伏在卵袋上,有时在卵袋旁进行看护。产卵袋数:雌蛛多在凌晨产卵。一生平均产3个卵袋。最多6个。食物对产卵袋有一定影响:如以棉蚜作饲料,大部分个体不产卵,少部分个体只产1个卵袋;以果蝇作饲料平均产2.3个卵袋;以厩蝇作饲料平均3.7个;以蚊子作饲料产4.7个。温度对产卵袋的数量亦有影响,在不同恒温条件下平均每头雌蛛产卵袋数是:20℃为2.10个;23℃为1.90个;35℃为1.5个,以29℃为3.60个;32℃为2.25个;35℃为1.5个,以39℃为最多。产卵量:每个卵袋内的含卵量,一般在80粒左右,最多达170粒以上。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00粒左右,最高达630粒以上。产卵量的多少与食物和温度有较大关系。如喂棉蚜的平均产卵量为23粒;喂果蝇为225粒;喂厩蝇为297粒;喂蚊子为323粒;果蝇与厩蝇混合喂为295粒;棉蚜与厩蝇混合喂为183粒,棉蚜、果蝇和厩蝇混合喂为302粒。以蚊子作饲料和混合饲料产卵量为最高,棉蚜不是圆尾肖蛸的最佳饲料。圆尾肖蛸在不同恒温条件下的产卵情况是;15℃平均151.20粒,最高266粒;23℃平均106.80粒,最高234粒;26℃平均158粒,最高207粒;29℃平均289粒,最高466粒;32℃平均132粒,最高239粒;35℃平均87.88粒,最高144粒。以29℃恒温条件下的产卵量为最高。高于或低于此温度,产卵量就明显降低。

f.捕食

以网捕食鳞翅目、同翅目和双翅目害虫的成虫,在棉田内主要有棉铃虫、棉小造桥虫、红铃虫、小地老虎、棉大卷叶虫等。室内测定日捕食量,平均捕棉铃虫初孵幼虫55头,斜纹夜蛾初孵幼虫17头,棉小造桥初孵幼虫13头。

④分布范围

河北,山西,吉林,江苏,浙江,安徽,福建,江西,湖北,湖南,广东,广西,四川,贵州,云南,陕西。美国到巴拿马,南非到日本,菲律宾。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